急診五級檢傷 新標準出爐
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出爐,透過電腦輔助,將可精確判斷出急診病人的嚴重度,依病情急迫性,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5種等級,建議候診時間為立即就診、10分鐘、30分鐘、60分鐘及120分鐘。
未來並將規劃輕症病人前往醫學中心時設必要限制,讓醫護人員能多致力於處置危急病患。
衛生署表示,今年元旦起即全面實施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實施檢傷分類主要目的在於運用有限緊急醫療資源,在適當時間內,在適當的地方,使用適當資源做正確的處置。落實急診檢傷分類,就可以正確地分辨出求診者病情的嚴重度,讓危急的病患及時獲得最妥適的醫療處置。
新急診五級檢傷分類標準,是使用呼吸窘迫度、血行動力變化、意識程度、體溫、疼痛程度、受傷機轉等6種調節變數,將病患依照其病情輕重與急迫性,分為復甦急救、危急、緊急、次緊急、非緊急等5種等級,建議候診時間分別為立即就診、10分鐘、30分鐘、60分鐘、120分鐘。
衛生署說,病人在被送達急診處後,即由醫護人員依據客觀數據與病人之主觀陳訴,快速評估病人病情急迫嚴重程度,決定看診順序。由於分類較為詳細,輔以電腦系統判讀,可以精確區分病患的嚴重度,使危急的病患得以優先處置。
另外,未來也會規劃對輕症病人前往醫學中心就醫,多加一些必要限制,使醫學中心能多致力於處置危急病患。
對於非嚴重疾病患者,建議先至就近醫療院所就醫,如果後來有急重症之狀況發生時,可藉由院際間轉診系統轉至大型醫院就醫,以避免輕症者湧入至醫學中心就醫,不僅等候時間較久,也會造成急診壅塞情形。
新聞來源: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