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振導航超音波刀 縮小子宮肌瘤無傷口  自由時報

子宮肌瘤是婦女最常見的婦科腫瘤。成因不明,只知道和雌激素有關。因為青春期之前的女生不會有子宮肌瘤,停經後的婦女通常也不會新長出來;中醫多認為,此症和月經排出不順暢有關。

大部分體積較小的子宮肌瘤沒有臨床症狀,即使是有症狀或因瘤的體積較大開刀,惡性的機率也只有千分之2、3左右。

◎醫界的共識是下列幾個狀況,才需要開刀:

●出現明顯的壓迫症狀,尤其是頻尿。

●經量過多,或經期過長,導致貧血。

●在追蹤過程中,瘤快速長大。

●停經後,瘤反而長大。

●不孕且子宮腔內有肌瘤。

很多患者怕開刀,常會問:「有沒有不必動刀的方法?」但是現在藥物的治療效果有限,停藥後,肌瘤就恢復原狀。這是因為藥物造成假性停經,停藥之後,卵巢恢復分泌雌激素,自然刺激肌瘤恢復舊觀。

美國FDA在2004年核准一種原文叫做「磁振導引聚焦超音波」(MRgFUS)的新儀器,用於治療子宮肌瘤。為了淺顯易懂,譯為「磁振導航超音波刀」,截至2008年底,全球已治療超過4000人次,安全性沒有問題。

它是使用磁振造影(MRI)定位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周邊狀況,再以強力的超音波,把子宮肌瘤加熱到80℃左右,但肌瘤以外的地方卻不會被熱熔掉。一次治療需要花上一個小時定位,兩個小時的超音波治療,因此患者必須趴在磁振造影的機器上3小時左右。

此治療方式雖不必有任何刀口,但是它主要是症狀治療,也就是針對出血,或壓迫控制,不是想讓肌瘤完全消失。事實上,治療後幾個月,肌瘤才縮小一半,但多數人因而症狀改善,生活品質提高。

它也有一些限制,例如身上不能有任何金屬裝置,最好以前肚子沒有開過刀,以免有腸沾黏的可能性,肌瘤少於4顆,最大肌瘤不超過10公分,體重不超過110公斤,最好不打算再生育,因為目前還缺乏大規模的研究了解此療法會不會影響日後的受孕及生育。

由於有一大堆的條件限制,同時又只是針對臨床症狀的控制,未必可以完全清除肌瘤,因此只有少數的肌瘤患者適用,再加上治療費用高達10多萬元,健保不給付,可以說是極少數患者會用到的治療方法,但提供患者多一種選擇。

至於目前已應用在肝癌、前列腺癌、肺癌等治療的「氬氦刀」同樣可以使子宮肌瘤縮小,改善症狀。但不同於超音波刀是採加熱方式,氬氦刀是用冷凍方式,用探針刺入子宮肌瘤中,急速冷卻到零下數十度,同樣可使肌瘤消溶。因探針不可以穿刺過平常覆蓋在子宮上面的腸子,必須在磁振造影,或者腹腔鏡導引下操作才安全。健保同樣是不給付。

磁振導航超音波刀與氬氦刀兩種新的子宮肌瘤治療方法都屬於肌肉溶解的方法,非切除肌瘤,所以沒有組織檢體可送病理化驗,因此如果高度懷疑是惡性的肌肉癌不宜採用。

(作者為北醫大附設醫院婦癌科主任)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保護骨本 中醫重視脾胃消化

大部份的人,大約從35歲開始,骨質量就會慢慢減少,而且從飲食中吸收鈣質的能力也會開始減弱。尤其是婦女接近停經期時,雌激素分泌停止,會加速骨質流失,但大多數的人對於骨質流失並沒有任何警覺。中醫師提醒正確護骨四步驟:補充鈣質、適度運動、無避日光、食膳有節度。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中醫師李鳳彩說,銀髮族常見腰痠背痛,或是關節退化問題,對於骨質疏鬆也較有防治概念,但大多數長者的認知,多半停留在使用鈣片來防治骨質疏鬆,殊不知鈣片不是萬靈丹,正確觀念及生活習慣才是保護骨本的關鍵。

【關鍵一】運動好重要

活動,要活就要動,長期臥床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因素之一,中醫典籍有「五勞」之說:「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久臥傷氣,氣血不行,筋骨虛萎。運動能促進氣血循環,使氣血循環流暢無礙,當然能促進骨質正常代謝及新生。

【關鍵二】無避日光

李鳳彩指出,中醫養生法謂:「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作息隨著大自然晝夜變化而行是最健康的。現代醫學則認為,適度日曬有利骨質合成,因此無避日光,適度日曬是很重要的。

【關鍵三】食膳有度

她表示,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影響身體鉅大,飲食有度,保護腸胃正常運作,有效率的消化及吸收營養分,也是保護骨本重要關鍵,因此,三餐定時定量,少食辛辣刺激品以避免耗傷氣血,皆是保護腸胃重要方法。

李鳳彩建議,屬於骨質疏鬆的高危險因素者,例如長期臥床、停經後婦女、骨折史、內分泌系統疾患、使用類固醇等藥物…等,以及骨質密度T-score在-1~-2.5之間的骨質缺乏者,則應適度補充鈣質。中醫養生食膳中,諸如黑豆、黑木耳、黑芝麻、核桃、山藥、大豆等,皆有入肝腎而補之的功效,對骨質留存有正面助益。

骨質疏鬆症為傳統中醫「骨萎」範疇,主要病因是「腎虛」、「脾虛」與「血瘀」。「腎主骨生髓,其充在骨」,骨的生長發育,有賴於骨髓充盈及其所提供的營養,而骨髓來源是腎中精氣。

因此,骨病多從腎論治,骨質不足,即是腎虛。脾胃消化並吸收飲食精微,脾虛時,飲食精微無法轉化成氣血,氣血不能充養腎,最終導致腎虛。氣不足則不行,氣血循環不良,骨質代謝新生亦容易產生問題,則為血瘀。

李鳳彩最後強調,中醫與西醫之理論及衛教建議不謀而合,因此,補充鈣質,適度運動、無避日光、食膳有節度,才是真正保護骨質有效對策!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為迎接母親節的來臨,將於5月2日上午10點及5月7日下午1點,舉辦兩場衛教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與,現場教您如何護膝保骨抗骨鬆。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375

新聞來源:優活健康網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壓力再怎麼大 也要好好睡  文/周舒翎

根據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階層理論,生理需求及安全感的需求是最基本的,但在不安的大環境下,每個人對於未來、經濟,甚至溫飽,都充滿著惶惶不安,這樣的心境很可能干擾到我們最脆弱的睡眠—讓失眠油然而生。

在這波不安的環境中,不是失業人才感到不安,所有社會階層都備受衝擊。平時位居權貴的大老闆們,晚上看著美國股匯市,擔心自己動輒上億的資金會不會被套牢?不知隔天醒來,自己的帳戶裡又少了多少?又要去哪兒補進多少的匯差?

高階經理人也不好過,要共體時艱地自動或被迫減薪,還要被迫扛著裁員的壓力,在夜裡內心煎熬,白天要勸過去親密的戰友理解公司的處境,忍痛執行裁員的動作。

底層的員工,失業的苦痛不容置喙地直接面對生活上的窘境,房貸、車貸並沒因金融海嘯而被淹滅,每天張開眼睛的生活日常所需都可能缺乏,對於未來更是茫然;留在工作崗位的員工也未必好過,原本10人的工作,僅剩3人在做,過重的工作量,及愈來愈競爭的業績,讓自己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更何況好好睡上一覺。

不論這波金融海嘯還會持續多久,當下的睡眠不好就會讓人痛苦得撐不下去。建議原本保持良好睡眠習慣者,好好維持,別讓工作時間壓縮到睡眠時間;正在適應的人應注意以下事項:

●做好時間規劃:可以一次出門拜訪的客戶,安排在同一時段,開會要有效率,責任分工要明確,不要仍用10人的工作進度安排自己的行程。

●時間區隔要明確:例如規定好自己晚上7點一定要結束工作,9點回到家,給家人一些時間、睡前也給自己一點時間沉澱下來,準備好要上床,想睡再躺床上,要記得沒有良好的睡眠,很容易影響到隔天的精神,不要顧此失彼。

●生理時鐘要穩定:早上固定時間起床,然後在室外照光30分鐘,如果順便做做運動更好。

●良好的作息飲食習慣:工作壓力很容易造成生活作息紊亂,吃飯這件事變成可有可無或麻煩的一件事。營養不夠,容易感到疲倦,甚至造成腸胃道的傷害,降低工作效率。

記得,再怎麼忙,也一定要好好吃飯。

(作者為新光醫院睡眠中心心理師)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久坐不起身 悶出毛囊炎!  自由時報  記者蔡彰盛/竹市報導

新竹市一名卡車司機平日長途開車到台灣各地,工作辛苦,即使臀部毛囊發炎仍未就醫,直到惡化成疔瘡,送醫急診時,醫師必須切開引流,也在皮膚上留下難看的疤痕。

衛生署新竹醫院急診科醫師李世光表示,天氣燠熱時,皮膚毛孔會張開散熱,一些細菌很容易從毛孔進入毛囊,此時如果身體抵抗力較弱,較易導致毛囊發炎。

毛囊炎是毛囊被細菌感染而發炎的一種皮膚病,經常反覆發作。主要症狀是皮膚上有一顆至數顆針頭到米粒大小的膿皰,膿皰中間有毛髮,但是也有可能因太細小而不容易看見,周圍有發紅現象。患者會感到輕微到中度疼痛或癢的感覺,一般並不會有發燒,或其他全身性症狀。

任何有毛孔的部位都有可能發生毛囊炎。常見的部位包括頭皮、前胸、後背、臀部、大腿、上臂等處。毛囊炎常發生在男性身上。

頭皮的毛囊炎多與個人體質、過度洗頭、悶熱或生活作息有關;前胸、後背及臀部的毛囊炎,則多與濕熱、常流汗及個人體質有關;大腿的毛囊炎多因牛仔褲等褲子與腿毛磨擦造成;上臂的毛囊炎,則多是因為毛孔角質化,或個人體質造成的結果。

時序漸漸入夏,天氣逐漸轉熱,要預防毛囊炎,最好從自己的穿著做起,儘量穿寬鬆的衣服,質料以麻紗為宜;學生最好少穿緊繃又不透氣的牛仔褲,如果要較長時間坐著工作,應慎選座椅材質,以通風透氣為佳,坐了一段時間後,應該多起身拍拍臀部,活動一下。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海馬迴出槌 記憶力變差  華視   記者陳美喬、張政捷報導

除了老年人,一般人也常常忘東忘西少根筋,到你是少哪根筋呢?答案是大腦主管記憶的海馬迴,如果神經核分泌的化學物質不夠,記性就會變差。

你是不是也常常忘東忘西?腦袋要記得帶而且不能少根筋。人之所以會忘東忘西,就是因為大腦主管記憶的海馬迴,中間的神經核會分泌一種乙醯膽鹼的化學物質,記憶力好不好,就看乙醯膽鹼分泌的多不多。神經核分泌得少,有幾種原因小朋友就是注意力影響記憶力,成年人如果飲酒,或者失眠,憂鬱都會影響分泌,老年人就是自然退化。而且情緒也會影響記憶,因為主管情緒的杏仁核,就在神經核旁邊,距不到0.5公分,所以當我們情緒不好,像是失戀的時候,記性就會不太好。沒錯,多讓腦筋活絡多絡,多用腦,就會讓大腦更聰明,不當一個健忘的人。


 3788828701.jpg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兒”病理性黃疸” 嚴重影響智力發展

小兒出生後都會有某種程度的黃疸,使身體呈現泛黃。大部份造成黃疸的原因為生理性黃疸,屬於暫時性的現象,通常在出生後4~5天達到最高,然後約在10~14天就會自然消褪,大多數不需要治療就能痊癒。

■ 病理性黃疸暗藏可怕疾病

但是仍有部份的黃疸,暗藏著一些可怕的疾病,我們將之歸類為病理性黃疸,如果沒有適當診斷、及時治療,有可能會造成無法挽回的終身遺憾。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檢驗部-廖雅玲課長表示,在這些病理性黃疸中,最常見的有尿道感染、敗血症、先天性膽道閉鎖、新生兒肝炎、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溶血性疾病及先天代謝異常…等。

廖雅玲指出,黃疸的代謝機轉,黃疸是膽紅素造成的,不論是成人或是新生兒,可以分為二大類:結合型與非結合型的膽紅素。膽紅素來自被破壞的紅血球所衍生,這些膽紅素運送到肝臟前,稱為未結合型膽紅素,再經肝臟細胞的作用並與某種分子結合後,轉變成為結合型的膽紅素,然後經由膽管排入腸,最後與糞便一起排出體外。結合型的膽紅素會排出體外,所以我們血中的膽紅素大都是非結合型的。

■ 膽紅素沉積腦部影響智力發展

如果肝臟發生疾病時(例如發炎、腫瘤、藥物中毒等原因)或是膽管有阻塞時,結合型的膽紅素就無法順利排出,回流至血液中的量就會增加,這時病人會出現黃疸,因此血液檢查中會發現結合型的膽紅素明顯升高。

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結合型膽紅素的正常排出功能並沒有問題。『病理性黃疸』,一般是指24小時內出現黃疸,黃疸指數高於15.0 mg/dL,黃疸期超過二個星期,結合型膽紅素高於2.0 mg/dL,且黃疸上升速度每天超過5.0 mg/dL。

廖雅玲提醒,病理性黃疸的原因很多,需要積極找出病因加以治療,否則過多膽紅素會沉積在腦部造成日後智力發展及肢體行動上的障礙,也可能短期因肌肉張力異常及呼吸不規則而導致死亡。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363

新聞來源:優活健康網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調查發現 87%女性 總膽固醇過高  自由時報 記者魏怡嘉/台北報導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統計分析八百多位自願接受血脂檢測者檢測數據發現,8成7受檢女性總膽固醇高於標準200(mg/dl)。30歲以上的女性中,就有高達3成受檢者總膽固醇超過240(mg/dl),同時膽固醇異常比率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直線攀升的趨勢,國內女性因而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遠比預期還高。

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副執行長黃瑞仁表示,這樣的數據結果令他相當意外。因為自願接受血脂檢測者有可能本身就是高血脂的高危險群,加上這次的自願檢測都是在北、中、南都市進行,都市人的血脂異常情形原本就較非都市民眾高。不過,這樣的統計數據,仍提供相當重要的警訊,顯示女性也要注意血脂異常的問題。

黃瑞仁指出,一般人認為女性在進入更年期之後,因缺乏荷爾蒙的保護才容易導致膽固醇偏高,但這次的數據分析結果卻發現,在20至39歲的女性年輕族群中,已有2至3成血中總膽固醇超過240(mg/dl),整體看來,在更年期前有半數總膽固醇偏高,顯示高血脂風暴已提早入侵年輕女性。

此次統計分析亦同時發現,女性血脂異常的比例在20至29歲有18.2%,總膽固醇超過危險值240(mg/dl);30至39歲增加為31%;40至49歲則有46%,50歲以後,由54%升至80歲的66%,女生血脂異常,隨著年齡的增加呈現直線攀升的趨勢。

黃瑞仁表示,血中總膽固醇值每升高一(mg/dl) ,就增加2%的冠狀動脈心臟病罹患率,提醒年過30歲的女性,最好每3年至少做一次血脂的檢測,若發現有異常就要每年追蹤,必要時,積極接受治療。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0歲至69歲是結直腸癌好發年齡層,請趕緊做檢查

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發布的最新消息,隨著高齡化與生活型態改變等因素,95年共有73,293人發生癌症,較94年增加4,386人,除子宮頸侵襲癌發生人數減少外,以結直腸癌和口腔癌各增加600餘人最多,各種常見癌症人數的增幅為2-17%不等。就發生人數而言,結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發生人數最多的癌症。95年發生數為10248人,男性5793人、女性4455人,其中50歲至69歲年齡層即占4354人(近43%)。台南市近3年腸癌發生數也有逐漸增加的趨勢,93年發生數339人,94年增加27人為366人,95年又較94年增加18人為384人,發生率排名十大癌症第二位,發生年齡也集中在50-69歲高危險群,男女比例相近。

由於國人飲食攝取過多紅肉及缺乏運動,是結腸直腸癌發生快速攀升的主要原因;研究指出,飲食中蔬菜水果的攝取可以降低結直腸癌的發生,而脂肪、紅肉等攝取過多則可能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生。因此呼籲大家,要預防結直腸癌的發生,除要多攝食蔬果等高纖維飲食與規律運動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表示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反應篩檢,十年後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篩檢死亡率百分之二十,每年一次篩檢,降低幅度更甚於此。有鑑於結直腸癌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衛生署今年將兩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反應篩檢開放為每年一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受檢年齡層為高危險群50至69歲為主。本市自九十三年起參與國民健康局推行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針對危險族群50至69歲民眾提供糞便潛血免疫定量檢驗截至98年4月底止共篩檢4088人,發現陽性個案59人,陽性個案就醫大腸鏡檢確診瘜肉(疑似大腸病變)20人,確診結直腸癌3人(東區1人女性64歲、南區1人女性54歲、安南區1人男性66歲),篩檢成效斐然,歡迎市民多加利用臺南市衛生局設點篩檢站接受免費又簡易的糞便檢查。

臺南市衛生局目前在本市新樓醫院、台南市立醫院、署立台南醫院、郭綜合醫院設點篩檢外,各區衛生所也不定期辦理設站篩檢,更歡迎社區、機關團體等洽詢轄區衛生所設站篩檢。請今年尚未接受檢查的50至69歲民眾,把握這難得的免費檢查機會接受檢查,顧健康、要趁早!

新聞來源:KingNet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口高齡化 過去10年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增20%  路透倫敦8日電  中央社(翻譯)

研究人員今天表示,過去10年罹患出血性腦中風的人數躍增近20%,原因可能是人口老化。

研究結果指出,愈來愈多的民眾飽受這類中風所苦,不過,過去10年的死亡率卻未增加,部分原因是照護醫學進步。研究結果刊登在醫學雜誌「刺胳針」(Lancet)。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University of Minnesota)的古瑞希(Adnan Qureshi)與同僚寫道:「顱內出血是重大的公共健康問題。導致高成人死亡率與高成人殘障率。」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半夜手麻驚醒 媽咪健康警訊  自由時報  文/張瑋玲

李媽媽晚上睡覺時,睡到一半,會雙手麻到醒來,一個晚上反覆好幾次影響睡眠品質;張媽媽忙完家事後,腰痠背痛,嚴重到坐也不是,站也不是;陳媽媽是職業婦女,每到下午就開始肩頸緊繃,偏頭痛而無法專心工作。

在醫院裡的復健科,常常聽到類似的抱怨,正反映著現代的媽咪身體出現了警訊!

35至60歲的中年媽咪,為了分擔家計,往往忽略了身體的警訊,常常症狀嚴重到無法繼續工作或是困擾睡眠,才不得已抽出時間來醫院治療。

◎中年媽咪出現骨骼肌肉疼痛問題的常見原因和解決方法有:

●工作壓力大、心情無法放鬆:在這種情形下,造成肌肉軟組織長期處在緊繃的狀態,進而影響血液循環,產生慢性發炎,常見如上背筋膜炎。這時媽咪可以試著放鬆心情:

(1)找到工作中,使我們快樂的事。例如:工作上,樂於見到的人、事,或金錢上的滿足。當工作煩躁或焦慮時,想想讓我們工作有樂趣的那些事,身心自然比較放鬆。

(2)適當的中場休息:喝口水、上個廁所或轉換姿勢等,暫時中斷原來的工作,可以快速降低緊繃的情緒及疲勞,恢復精神。

●工作姿勢不良、長期維持在固定姿勢或過度使用:久坐辦公桌的媽咪,常見肩頸痠痛或上肢疼痛的問題;久站的媽咪,常見腿部肌肉緊繃或是下背痠痛;忙於家事的媽咪常見手腕、手肘及下背的疼痛問題。因此正確的姿勢非常重要:

(1)坐姿:腰椎挺直,可使用椅背靠墊輔助,椅子和桌面高度適當,使雙手可以輕鬆的放在桌面上。

(2)站姿:站時,須注意小腹微縮,雙肩放鬆,若需久站可放一張小板凳於前,雙腳輪流跨放,以減輕雙腳和腰椎負擔。

(3)搬重物:彎膝不彎腰的原則,將腰背挺直,物品儘量靠近身體,避免一次拿過重。

●缺乏運動習慣:中年媽咪的生活重心都在家庭及工作上。一天忙碌過後,累得只想休息。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加,身體的新陳代謝變差,長期的疲勞造成慢性疼痛發炎,所以常常覺得這邊痠,那邊痛,儘管休息過後,仍然無法恢復,因此找到一項規律的運動很重要。運動型態以全身性有氧運動最好,例如健行、爬山、跳舞、游泳、騎單車或球類運動等等。

希望全天下的媽咪都身體健康,天天開心。

(作者為彰化基督教醫院物理治療師)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嚇人!水龍頭附著生物膜 藏大腸桿菌群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近來聞新流感色變,不過還有一個看不見的細菌角落,十分驚人。根據一項針對「台北市居家水質檢驗調查」發現,不論是屋齡1年半的電梯大樓,或是將近30年的舊公寓,都可在居家水塔或是水龍頭管壁採集到黃稠黏膩的「生物膜」,且生物膜中100%檢驗出大腸桿菌群。

國立中正大學地球與環境科學系副教授許昺慕指出,細菌薄膜是居家飲用水主要的汙染來源之一,而且在居家飲水管線,包括水塔、蓄水池、水管,甚至水龍頭都可以找到。居家管線與儲水設備只要久未清洗,或是水管老化生鏽,水中細菌就會附著生長在內壁,形成一層黃稠黏膩的細菌聚群,稱為「生物膜」。這層細菌膜蓄積具黏性的多醣體,可使各類微生物(包括病原體)一層又一層的增生加厚,當生物膜脫落,這些一塊塊的菌群就順著水流出水龍頭,流進居家的鍋碗瓢盆裡。

生物膜中隱藏多種病原菌與微生物,包括多種致病的腸道細菌,汙染水質後可能引起各式腸胃疾病,有可能造成小朋友腹痛、腹瀉、發燒、頭痛等症狀。除此之外,生物膜中還可能藏有退伍軍人菌、自由型阿米巴原蟲等致病微生物,這些菌落若脫落管壁流入水中,就會成為自來水的汙染源,影響飲用水安全。

自來水在進入蓄水池、水塔前的水質合格率達99%以上,但在2002年環保署委託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的計畫中發現,自來水在經過儲水池水塔儲存後,會有餘氯降低的情形發生,餘氯降低導致殺菌效果不足,因此水中總菌落數會上升。

這些細菌沿著管壁攀附生長,形成細菌薄膜;再加上水管長期使用的老化生鏽,水質汙染問題絕對是消費者所無法想像。為了家人健康著想,民眾應主動採取自我防護措施,如定期清洗水塔、水管,並使用正確的飲用水殺菌方式,以達成有效殺菌的效果。

居家飲用水管線內細菌重重,如果要保護家人健康,最安全的方法就是做好殺菌措施。但國人的居家飲用水殺菌方式普遍不正確,讓安全再蒙上一層陰影。家醫科林青穀醫師表示,許多家庭是採用「煮沸法」進行飲用水殺菌,但多半只要水一滾就將爐火轉熄,其實這是種錯誤的方法。因為水中有些細菌、病毒耐溫性較高,因此需持續沸騰10~15分鐘才能真正有效殺菌。

正確的煮沸法可以殺死水中不耐高溫的細菌與病毒,但是無法去除水中顆粒雜質、懸浮物、有機化合物等有害健康的物質。因此建議消費者的居家飲用水處理應先過濾再煮沸殺菌,或選擇過濾及殺菌一次搞定的淨水器,才能喝到乾淨衛生的水。

飛利浦優質生活事業部行銷副理林泫蓉表示,淨水器選購時,建議挑選有通過合格認証的淨水器,如美國水質協會WQA Class A等級,另外,買了淨水器卻沒有定期更換濾心,反而會成為細菌培養皿,但目前大部分淨水器主要依賴消費者記憶,以更換濾心時間,十分不保險。因此建議選擇有主動警示提醒、停水提醒雙重把關的淨水器,以確保安全的飲用水品質。

中時健康:http://health.chinatimes.com/contents.aspx?cid=1,11&id=6045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流感怎樣罩得住?口罩選擇參考

新型流感 H1N1侵襲全球!    您使用的口罩正確嗎?

織布與濾網層的過濾效能是關鍵

依照不同的防疫等級及使用須求選用適當的口罩才能達到最佳防護效果

新型流感 H1N1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許多消費者紛紛購買「口罩」以求自保,3M建議口罩可以減少口鼻的暴露,降低病毒入侵的機會,但不能完全避免致病的可能性,若選擇WHO、美國CDC及我國勞委會安衛所針對第一線醫護人員建議的N95或同等級以上之工業用防塵口罩,並注意配戴的密合度和舒適度,便可達到較佳防護效果。而「活性碳」的功能僅止於吸附有機異味,無法濾除病菌,屬於口罩的附加功能,因此有沒有活性碳不是重點,在購買市面上所謂的「活性碳」口罩時,仍應選用通過N95或同等級以上國際認證的口罩,一樣能夠達到防護的目的。

活性碳口罩「未必」等於防病菌口罩

通過國際認證標準口罩 比醫師用口罩更安全

現在許多人出入公共場所,都會配戴布質口罩,也有一些民眾選購「活性碳」的平面式口罩做為個人防護,勞委會安衛所表示,一般布質、紗布口罩只有防風保暖的作用,「活性碳」主功用在於「吸附有機異味」,無法濾除灰塵等空氣中微粒物。而肺炎等病毒大小多在2至5微米左右,安衛處建議,消費者應配戴防護達1微米微粒、且濾除效果達95%以上的工業用口罩才安全,目前即使是一般醫師所配帶的手術用口罩效率也只達到80%~85%,因此更別說是一般口罩了。

一般民眾若要選擇有濾菌效果的口罩,應如何選購呢?工業用口罩主要是由可濾除大顆分子的不織布、靜電濾網、及較棉柔的不織布層所組成,所謂「活性碳層」其實是口罩的附加功能,所以能不能有效濾除病菌的關鍵在「不織布」與「靜電濾網層」,3M建議消費者在購買工業用口罩時可參考以下原則:

第一、要有國際認証:經由國際組織如NIOSH(美國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EN、AS/NZS認証者,將有一定的濾淨保障。

第二、配戴時的密合度:因為口罩邊緣與臉部完全服貼接合,才不會有空氣溢入降低濾菌效果,而工業用口罩其杯型設計,即減少了此項困擾。

第三、注意舒適度:因口罩需與臉部貼合,會產生磨擦,若內側棉質不織布過於粗糙,則皮膚會產生不舒適感無法久戴。

其實消費者只要認明在口罩上有打出“NIOSH N95”字樣者,即可放心使用,因為它表示了此口罩對0.3微米的病菌濾除率達95%。而為何是以0.3微米為基準呢?3M提出了以下說明:在不影響呼吸順暢及可濾除最多的懸浮微粒雙重考量下,不織布與靜電濾網最難濾除的為0.3微米大小的分子,而國際組織即以此粒徑分子的濾除效果做為衡量基準,亦即在此粒徑下能濾除愈多的微塵,即表示有愈好的濾除效果,以目前市售口罩而言,標明「NIOSH N95」的口罩,其濾除也遠遠高於勞委會安衛所設定「防護1微米的微粒效果需達95%以上」之標準,因此比醫師專用口罩有更佳的阻絕力。

正確方式使用口罩  防範病菌侵害有保障

消費者除了選購正確的口罩為自身健康把關外,正確的使用方式也是不容忽視的,若希望「一只口罩打天下」,將使你曝露於如同不具口罩保護的環境中一般,3M建議消費者可參考以下原則,定期更換口罩:

第一.當呼吸阻抗變大時;表示不織布與濾網層已吸附滿微塵與病菌,應立即更換。
第二.當鼻樑壓條變型或口罩破損時,表示口罩與臉部無法完全密合、達到與外界隔離的效果。
第三.即視個人習慣而定,如覺得口罩有潮濕感或異味時即可更換。


在目前的口罩市場上,3M提供了具國際標準(如美國NIOSH N95/R95,歐盟FFP1,紐澳P1等)的各式口罩可供民眾選擇,希望帶給民眾更多的安心與保障,如有需求請洽3M各經銷體系,建議零售價為NT$75~125元之間。

資料說明:3M 口罩在一般通路販售的口罩計有下列5款。

型號
A. 美國認證 N95等級
            9210醫療級口罩
            1860醫療級口罩 3M  N95防護口罩     8210

B. 美國認證 R95等級        3M  R95防護口罩     8247

C. 紐澳認證 P1等級         3M  超強活性碳口罩  9913

新聞來源:KingNet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得舒飲食 控制血壓好幫手

據最新國民營養健康調查(2005~2008)資料顯示,國人19歲以上成人高血壓盛行率為17.5%、高血壓前期為22.2%,50歲以上人口高血壓盛行率為38.5%、處在高血壓前期者為38%,也就是人到半百後,近八成民眾不是有高血壓就是有高血壓的風險!

隨年齡增加,幾乎人人都有機會得高血壓!健保局公佈十大用藥榜首為降血壓用藥,金額從96年37億元大幅增加近兩成到97年44億元!而高血壓性疾病歷年來始終位居我國十大死因前幾名,相關併發症,如心臟病、腦血管疾病,更輪流占據十大死因的二、三名,僅次於癌症。

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DASH)是唯一正式納入美國最新高血壓教育計畫手冊的一個經科學及臨床試驗証實,能有效降低血壓的飲食治療方法,與減鈉、減重、運動、節制飲酒,並列在生活療法中。高血壓患者連續使用得舒飲食兩週後,可降低8~10%的血壓,效果等同於一顆降血壓藥物。除此之外,亦可降血脂肪、減低心血管疾病風險、有利骨質健康,也有許多人藉這套飲食方式成功地減重。為促進國人健康,衛生署、中研院、董氏基金會共同呼籲重視得舒飲食五原則,除了讓高血壓患者輕鬆降壓,也提醒民眾以得舒飲食輕鬆預防高血壓及其他慢性疾病!

「得舒飲食」防治高血壓、慢性病好幫手
得舒飲食強調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節制的飽和脂肪酸,是經臨床實驗證實,有多重健康效益的高血壓防治飲食。透過得舒飲食,原先吃兩顆降血壓藥者可減為一顆,屬高血壓前期的民眾則有機會靠飲食遠離疾病,是具體可行的飲食控制方案。

得舒飲食因可增加膳食纖維、降低飽和脂肪酸與膽固醇,所以具有控制血膽固醇以及預防冠狀動脈心臟病的特質。除此之外,鉀可降低腦中風的風險、鎂能改善胰島素敏感性,有助於預防糖尿病,鈣質是預防骨質疏鬆症不可或缺的,而膳食纖維是大腸直腸癌的保護因子。

得舒飲食五原則
為了讓民眾輕鬆於日常生活中落實得舒飲食,在此提出五項大原則:

一、選擇全穀根莖類
主食部分,至少三分之二以上選用未精製、含麩皮的全穀類或以根莖類取代精製過的白飯、白麵製品。

若無法適應全穀類的口感,可先以白米加一半的全穀米、豆類或根莖類,待適應後再逐步減少白米的比例即可。

全穀根莖類的食物包含有:糙米、燕麥、麥片、蕎麥、小麥、薏仁、玉米、綠豆、紅豆、花豆、地瓜、芋頭、馬鈴薯、蓮藕、栗子、蓮子、菱角、荸薺、山藥…等。

二、天天5+5蔬果
每天攝取5份以上蔬菜及5份以上水果,多選用含鉀豐富種類。含鉀豐富蔬菜如莧菜、菠菜、空心菜、茼蒿、韭菜、青花菜、芹菜、香菇、金針菇、竹筍…等;含鉀豐富水果有桃子、香瓜、哈密瓜、奇異果、木瓜、芭樂、香蕉…等。

若覺得份量太多或口味太單調,可多利用以下小技巧:
‧多選擇不同口感的蔬菜搭配:瓜類滑脆、菇蕈類柔軟多汁、根莖類Q軟、筍類有嚼勁。
‧蔬菜可做菜飯,如:彩蔬毛豆拌飯、三色腰果拌飯…等
‧水果可做成菜餚,如:芒果咖哩、鳳梨木耳…等。
‧水果可用未加糖鮮榨果汁的方式,但不要超過2份。
‧可食用天然果乾,如葡萄乾…等,選購時以未加糖為佳。
‧蔬菜與水果打成蔬果汁,或加入牛奶成為蔬菜牛奶、木瓜牛奶,可以代替甜品和加糖飲料。

三、多喝低脂乳
每天攝取2份的低脂或脫脂乳品,可於三餐或點心時選用。若覺得單喝乳品口味或口感太單調,可多運用下列小技巧:
‧將低脂奶加入燕麥、麥片煮粥;或加入果汁、蔬菜汁做成果汁牛奶或蔬菜牛奶。
‧點心可選用低脂優酪乳加水果或現榨果汁加脫脂奶粉。
‧可將低脂起司覆蓋在蔬菜上焗烤,或煮玉米濃湯。

可選擇低脂或脫脂的乳品種類包含有:鮮乳、保久乳、奶粉、優酪乳、優格、起司…等。

飲用乳品會腹瀉、脹氣者,可改選用低乳糖或脫乳糖的乳製品。

四、紅肉換白肉
‧以豆製品及去皮的白肉取代紅肉。
‧一天不要吃超過半個蛋。
‧白肉包含:魚肉、雞、鴨、鵝…等以家禽類為主的種類。
‧紅肉包含:豬、牛、羊肉等家畜類及內臟類。

五、吃堅果用好油
烹調選用各式好油,如:橄欖油、芥花油、沙拉油、葵花油…等,搭配使用來取代奶油、豬油、椰子油、棕櫚油。少吃油炸、油煎、含過多飽和脂肪的食物;搭配使用川燙、涼拌、清蒸、紅燒的烹調法。

每天吃1湯匙核果或種子的小技巧:
‧炒熟的黑、白芝麻可加在菜餚、沙拉裡或灑在飯上。
‧選擇含核果種子類的麵包、饅頭、土司,如:核桃饅頭…等。
‧芝麻粉、花生粉可拌入牛奶。

核果、種子類食品常見的有:去殼花生粒、芝麻、核桃仁、腰果、松子、杏仁…等。對堅果過敏者可多補充蔬果、全穀根莖類、奶類來替代堅果。

以上五項原則可有效幫助高血壓患者控制血壓、有益於民眾預防高血壓,但慢性腎病變病患在採納得舒飲食前,應先經過醫師和營養師的評估。

新聞來源:KingNet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型流感(俗稱豬流感)H1N1須知

(一)新型流感H1N1是什麼?
H1N1新型流感(swine flu) 就和人類一樣,豬也會感冒。常見的病毒類型有四種,最近的新型流感病毒屬於H1N1和H3N2亞型。是一種豬隻之間定期發生的呼吸道感染疾病。肇因於A型流感病毒。正常情況下人類不會感染新型流感,但是人類會傳染新型流感病毒。根據最新報導,現在新型流感已經透過人傳人的方式擴散。但是根據過去的經驗,這種傳播範圍極為有限,而且被傳染的人數極為少見。

(二))新型流感H1N1病毒可接觸傳染嗎?
美國疾病管制局已經確認此次的新型流感病毒(H1N1)是接觸傳染,而且是以人傳人的方式進行。但是目前為止還不確定在人之間的病毒傳染是否迅速容易。

(三)人類感染新型流感H1N1的症狀?
新型流感的症狀與一般人類流感的症狀類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酸痛,全身酸痛,頭痛,發冷與疲倦等症狀。有些人得到新型流感,可能會有拉肚子與嘔吐等症狀。在過去的嚴重症狀包括肺炎與呼吸器官衰竭致死的案例。新型流感與一般季節性的流感類似,在症狀變壞的情況下將演變成慢性疾病。

(四)新型流感病毒H1N1如何傳染?
目前推斷新型流感病毒(H1N1)的傳染模式與一般流感傳染方式相似。人傳人的流感病毒大多是經由咳嗽或噴嚏的途徑傳染。有時候也會有透過接觸到帶有流感病毒物體,而後再經由觸摸口鼻之後傳染流感。

(五)已感染的人如何傳染他人?
已被感染的人可能在還沒有發現症狀前就可以傳染給其他人,甚至發病以後還能夠傳染。

(六)要怎麼做才能避免流感?
1.首先,第一要務就是「洗手」!

2.保持健康,睡眠充足,多動,紓解壓力。多喝水,多吃天然食物。

3.避免觸摸可能帶流感菌的物體表面。避免與病人有近距離接觸。

(七)新型流感H1N1有沒有藥醫?
有藥醫!美國疾管局推薦流感用藥Tamiflu克流感(Oseltamivir )與Relenza瑞樂沙 (Zanamivir)用來治療或預防因新型流感病毒所產生的症狀。這些抗病毒藥劑都是處方用藥,用來抑制病菌在你體內繼續產生。

使用抗病毒藥物可以減緩病情,抗病毒藥物也可以有防止併發症的作用。如果用於治療,這類抗病毒藥物的最佳使用時間是發病後兩天之內使用。

(八)新型流感H1N1病人的傳染力道持續多久?
新型流感帶原病人預估大約有七天以上的傳染期。小孩(幼兒)可能有更長的傳染期。

(九)那些地方最有可能成為有新型流感病毒H1N1來源?
如果你碰過任何物體可能遭新型流感病毒污染,然後又去揉眼睛摸口鼻,這樣就成了病毒的傳染途徑。帶原者的咳嗽或噴嚏所產生的飛沫在空中也可以變成傳染源。病菌也可以經由帶源者的呼吸道產生的體液,經由其他人觸摸使用過的桌面或用具後,又自己揉眼睛,挖鼻孔摳牙齒等等間接傳染。所以要勤洗手!

(十)新型流感病毒H1N1離開宿主病體之後能撐多久?
美國疾管局目前只知道有些病毒可以在某些環境存活兩個小時以上,例如餐廳的桌面,門把和辦公桌。勤洗手是唯一幫助你減少接觸病毒污染源的機會。

(十一)要怎麼做才能不得病?
由於目前沒有疫苗可以預防,目前你能夠做的就是注意以下幾下要點,貫徹執行避免觸擊病源的機會,防止感染新型流感。

‧當你咳嗽打噴嚏時,請你用衛生紙掩口鼻,之後丟棄使用過的衛生紙。
‧經常用肥皂和水洗手,特別是你咳嗽或打噴嚏之後。含有酒精成分的清潔衛生用品也有效。
‧避免揉眼睛摸口鼻。病菌都是這樣傳染的!
‧不要和病人有近距離接觸。
‧如果你罹患流感,美國疾管局建議妳待在家裡,不要上班上學,減少與人接觸的機會,避免傳染。

(十二)要如何避免空中飛沫傳染?
‧如果你生病了,請不要上班上學,請減少與他人接觸的機會!
‧如果咳嗽或打噴嚏,請用衛生紙遮口鼻!這樣可以減少你周遭的人被你傳染的機會。用過的衛生紙請立即丟入垃圾桶。
‧如果你沒有衛生紙,也要用手遮蓋口鼻,然後馬上洗手。基本上,每次咳嗽(或打噴嚏)後,都該趕緊去洗手!

(十三)手要怎麼洗?
‧勤洗手可以防止細菌感染。
‧美國疾管局建議用肥皂和水洗手,或是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洗手劑也行。
‧如果是用肥皂和水洗手,美國疾管局建議你的搓洗時間要持續15秒到20秒。
‧如果沒有肥皂和水,那就使用含酒精成分的濕紙巾或潔手劑或洗手露。這類用品在一般的超市或藥局都有賣。
‧如果使用潔手露,請將雙手搓洗至手中的洗手露乾掉為止。潔手露不用洗完手免沖水,內涵的酒精成分足以殺菌。

(十四)如果得了新型流感H1N1,怎麼辦?
‧如果你住在新型流感疫區,而且生病且具有新型流感症候(如發燒,全身酸痛,流鼻水,喉嚨痛,反胃,噁心,或者嘔吐,腹瀉等),請立刻近醫院治療經由醫生判定是否你得了新型流感。
‧如果你生病了,請留在家裡不要外出,避免與他人接觸以免傳染。

(十五)如果小朋友得了新型流感H1N1,怎麼辦?
孩童罹患罹患新型流感的症候如下,請馬上送急診:
‧呼吸急促與呼吸困難
‧皮膚出現青藍色條狀
‧水喝不夠
‧神智不清楚,嗜睡或沒有互動
‧變得浮躁,不要你抱抱
‧感冒症狀可能紓緩,但是發燒咳嗽更劇烈
‧發燒起疹子

(十六)如果成人得了新型流感H1N1,怎麼辦?
成人若有以下症候請立刻送醫:
‧呼吸困難或呼吸急促
‧胸悶與腹痛
‧突然打冷顫
‧神智不清
‧持續嚴重嘔吐

(十七)吃豬肉或烹煮豬肉會不會得新型流感H1N1?
不會。新型流感病毒不會藉由食物傳染。

(十八)趙藥師提醒:
‧吃豬肉或豬肉調製的食物並不會導致罹患新型流感H1N1。
‧H1N1的流行應會因夏季來臨,溫度上升而趨緩,只要勤洗手、自我保健做好,不用過度驚慌!

(十九)【流行警訊等級】
以下是世界衛生組織對流行警訊等級的定義:
第1級:沒有動物病毒引起人類感染的報告。
第2級:有動物流感病毒引起人類感染。
第3級:動物或人類-動物流感病毒引起零星案例或者小群人類感染,但是未造 成足以引起社區爆發流行的人傳人感染。
第4級:有已證實的動物或人類-動物流感病毒,足以引起社區爆發流行的人傳
人感染。第4級表示流行風險顯著增加,但不代表必然會大流行。
第5級:人與人之間的傳染在至少兩個國家引發持續性的群聚感染。
第6級:在至少兩個WHO轄區引發持續性的大規模疫情。

(資料來源:美國疾病管制局網站 http://www.cdc.gov/swineflu/swineflu_you.htm )

網址:趙順榮藥師小檔案 
新聞來源:KingNet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青年彎腰就下背痛 原來是”椎間盤突出”

一位國中女生在體檢時被認為有脊椎側彎的可能性,媽媽帶她到小兒骨科門診檢查,檢查時發現彎腰下背會痛,左下肢後側大腿及小腿也會痛。追蹤其病史,發現三個月前因滑直排輪跌倒後,彎腰時就會下背痛,透過進一步的核磁共振檢查證實是”椎間盤突出”。於是限制女學生做運動,並接受復健治療,症狀逐漸改善。

行政院衛生署新竹醫院小兒骨科葉敏南醫師表示,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比成年人少,但是並不少見,多半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所造成的。青少年的椎間盤突出在並非少見,只是常被忽略。常被延遲三個月至半年才診斷出來。可能原因是外傷或反覆的過度訓練傷害造成的。葉敏南醫師指出,下背痛或下肢放射痛是常見的症狀,而且病患可能無法彎腰。85﹪以上的病患都可以保守性治療,即限制運動,復健治療即可。只有少數須要手術治療。

青少年的背痛,最常見的還是肌肉過度使用引起的拉傷。通常都可以追溯到是因運動傷害所引起,治療的方法可以先冰敷、後熱敷,嚴重者再輔以藥物治療,限制運動或暫停訓練計畫。其他如先天性的椎弓解離、脊椎椎間盤炎、白血病等,也會有背痛的症狀。

葉敏南醫師表示,腰酸背痛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劇烈的運動,過度的訓練都是造成青少年腰酸背痛的原因,葉敏南醫師提醒家長及青少年,運動要適度,若經適當的休息後仍未改善腰酸背痛,就要找小兒骨科醫師協助。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6015

新聞來源:優活健康網

墮落天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